一般資訊

文萃選集

聯絡我們

網路連結及資源

文萃選集

後現代社會與教牧關懷

莊祖鯤

在深受現代科技與理性思想影響下的社會,不約而同的人們都強調工作效率與績效,因此「節目」(Program)是最關心的焦點。在這種環境下的教會,很自然地,也講究效率與組織化。教會每一年都要訂出增長的「量化指標」,牧師也成為教會的「執行總裁」(Chief of Executive Officer, CEO)。教會各部門的活動琳瑯滿目,把教會的行事曆填得滿滿的。主日崇拜的聚會,更是排得十分緊湊,而牧師最容易被信徒和同工指責的「罪過」,就是講道超過時間。

也有的教會,極為看重教義的「純正」。美國許多這種類型的福音派教會,講台多採取「解經講道」的方式。另外,現代化的教會強調分工,因此教會的教牧同工有時變成只是「同事」關係,而非「弟兄姊妹」。這種人際關係的疏離感,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特徵,也是現代化教會常有的現象。

 

後現代特色的教會

但是後現代的社會注重感性多過於理性,人們珍惜個人主觀的經驗,也樂於分享這些經驗。因此,許多超自然的、神秘的經驗,不再成為禁忌,反而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由於現代社會造成人際關係的支離破碎,後現代社會的人更重視「關係」的建立,強調「過程」(Process)而不僅是「結果」(Result)

因此當代許多比較偏向靈恩的教會,都是具有這種「後現代」色彩的教會。他們的聚會喜歡採用熱情洋溢的「敬拜讚美」型態,唱詩時間很長,有時比講道時間還長。崇拜方式比較不拘形式,可以臨時加入見證或禱告。有的教會甚至在牧師講道完之後,立刻請會眾當場回應。

一般而言,這種的教會講道時間較短,信息內容也非常強調「切身感受」(Felt Needs)及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Relevance)。同時,這種教會的信徒比較重視「現世」(Here and Now)的需要,而非「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他們對教會的委身程度很低,甚至有「反組織化」(anti-institution)的心結,所以常常遊走於眾教會之間,成為「游牧民族」。

美國以調查基督徒社會現象聞名的George Barna,在2001年底曾列舉出一些當代美國教會的狀況[1],其中有許多與後現代思潮是有關係的:

·        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很少人採取聖經的觀點看事情。

·        聖經的教導與價值觀,對人們道德的選擇影響很小。人們關心的是如何避免麻煩及減少衝突。

·        美國人當中相信有絕對真理的人數,已經由2000年一月的38%,急速掉到2001年十一月的22%

·        預期到2010年,有五千萬人只會在網路上去尋求「靈性的經驗」,而不會去教會。

·        30%自稱是重生的基督徒認為,同居、同性戀、看色情電影都是可以接受的。

這些都反映出後現代思潮已經逐漸對教會的信徒產生影響。因此要如何去牧養這些後現代社會的信徒,將成為牧者的一大挑戰。

 

後現代教牧關懷的急務

李耀全牧師曾引用英國學者Paul Goodliff的觀點,提出四個「後現代教牧關懷的急務」[2]

1. 建立基督徒的群體

   現代社會過份強調「個人主義」,連教會也是如此,缺乏真正的肢體關係。因此每個人都成為「孤島」,自然容易被魔鬼各個擊破。我們需要重建溫馨親密的基督徒群體(Community),才能共同面對生活上及信仰上的挑戰與衝擊。

2. 培育健康的人際關係

   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許多人的「自我形象」(Self-Image)及「自我價值」(Self-Esteem)很差,導致他們人際關係的不健康。當然,正確的「自我價值」必須從信仰上去重建,體認自己是個蒙恩的罪人,然後才能重建健康的人際關係。另外,許多人都注意到,從國內來的人,夫妻關係問題特別普遍,也比較嚴重。我深信其中一個原因,是過去中國的政治鬥爭太多,在這種「批鬥文化」的薰陶下,許多國內來的人也就習慣於用這種「批鬥」方式來處理夫妻的矛盾,以致於衝突越演越烈,終至不可收拾。

3. 醫治受傷心靈

   現代人由於種種的原因,心靈受傷甚至成為某種精神病患者比例逐年高昇。因此有些教會的牧師幾乎放棄祈禱傳道,而成為「心理治療師」了。這是不太正常的地方,但是也突顯出醫治受傷心靈的迫切需要。但是問題是,許多牧者在從事「教牧協談」(Pastoral Counseling)時,往往會不加思索地採用世俗的心理學家的理論與方法,卻沒有考慮到這些心理學理論是否與我們的信仰有衝突?他們的假設前提是否合乎真理?因此,如何適當地結合聖經真理與心理學,是我們必須先處理好的問題。

4. 培養真切持久的信仰

   幫助信徒在信仰上的紮根,是牧者的首要責任。否則面對一群支離破碎的老弱殘兵,牧者一定會像牧羊犬一樣疲於奔命。但是要如何去培育信徒的靈命,則是一個亟待探索的老問題。近代福音派教會開始注意到「靈修神學」的重要性,也有些人開始在推廣,這也是一條值得注意的方式。

 

後現代教會教牧關懷的芻議 

針對後現代社會的特性,以及其所帶來的一些弊端,我個人建議下列一些對策,作為回應。

1. 強化團契或小組的功能

   傳統上,華人教會一般而言,團契或小組最主要的活動是「查經」,因此它偏重教導的功能,難免與主日講台及成人主日學的教導功能有些重疊。最近流行的「小組教會」則強調小組的傳福音功能,講求快速分裂生殖的績效。

   其實團契或小組的最主要功能應該是牧養關懷,至於教導及傳福音功能,則應該是副產品,而不是主要功能,不要本末倒置。對教會的牧者而言,這些團契、小組是他的教牧關懷「網路」(Network),可以協助他落實關懷的工作。同時,這些團契、小組也是他需要費心去培育的「基督徒群體」。約翰衛斯理在早期就將他的信徒組合成小「班」,在「班」裡面,信徒要定期彼此交代自己的信仰生活現況。這種小組是後來循理會的快速成長的原因。

 2. 全面而深入地教導聖經真理

    雖然後現代的信徒喜歡陶醉在詩歌的旋律中,而不喜歡聽長篇大論。但是他們在真理上的膚淺,正是他們容易被異端邪說誘惑的原因,所以需要對症下藥。因此保羅提醒提摩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因為時候將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4:2-4)

    既然要全面地教導聖經,主日講台更應該以「解經講道」的方式來傳講,使信徒能對聖經有全面的瞭解。當然現代的許多器材設備,都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的表達方式更活潑有效。另外,在成人主日學方面,也可以加強,使信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但是如何去實踐、去經歷所學習到的真理,才是成敗的關鍵。否則只有「知識」,沒有恩典的經歷,仍然是不平衡。所以彼得勸勉我們:『要在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3:18) 

3. 兼顧現世與終極的需要

   我們不能漠視人們現世的需要,否則就成了雅各所責備的那些有「信心卻沒有行為」的「虛浮的人」。我們所傳的福音,也就成了曲高和寡的高調。但是,我們也不能只遷就世人短視的眼光,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已。我們應該向他們指出什麼才是他們真正的需要,引領他們去追尋永恆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分別:什麼是我們傳福音的「切入點」?什麼是我們要引導他們去的福音「終點」?我們需要更整全的福音信息及福音策略。美國心理學家Maslaw對人類基本需要的研究,或許可以給我們在研擬福音策略時,得到一些啟發。

後現代的人是漂浮不定的一代,他們隨心所欲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或美夢。但是他們也是迷惘的一代,沒有標準,沒有是非,沒有標竿,沒有終點。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所以有一天,他們會像《傳道書》所說的一樣,至終發現「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求主幫助我們,預備好去牧養這些「沒有牧人的羊」。 


[1] “The Year’s Most Intriguing Findings, From Barna Research Studies,” Dec. 17, 2001, Barna Research Online, www.barna,org.

[2] 後現代的教牧關懷”, 建道神學院《教牧期刊》,第九期,2000年五月。

一般資訊

文萃選集

聯絡我們

網路連結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