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資訊

文萃選集

聯絡我們

網路連結及資源

文萃選集 - 從宗教學的角度看普世性之世紀末宗教熱潮

莊祖鯤

前言

      近兩年由於「法輪功」的事件,引起中國及全世界的矚目。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定位「法輪功」?為什麼「法輪功」在崛起的短短十多年內,能吸引那麼多人信從?甚至有相當數目的知識份子也會趨之若鶩?這是個一言難盡的問題。但是我們首先必須由要由宏觀面來觀察「法輪功」現象,才不會「見樹不見林」。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理解:「法輪功」只是二十世紀末世界性宗教熱潮中,在中國的一個例子。

      二十世紀是新興宗教蓬渤發展的時期,全世界各種新宗教團体日新月異地出現。以日本為例,新興宗教團体風起雲湧。為了將之區分,日本輿論界乃將二次大戰前開始崛起的傳統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及日本神道教)之外的新宗教團体稱為「新宗教」;而戰後至一九八○年間成立的,則稱為「新新宗教」;八○年代之後成立的,只好稱為「新新新宗教」。這顯明,新興宗教團体並未隨著科學發展而衰微,反而以「百花齊放」的方式出現。為何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二十世紀,卻在全世界引發了宗教熱潮?這就必須由宗教學的角度去理解。

I.     普世性世紀末宗教熱潮的現況

      二次大戰後,是新興宗教與傳統宗教普遍復甦的時期。不僅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地區,在高度文明國家也是如此,因此是世界性的現象。這世界性的宗教熱潮列舉如下:

1.      回教國家的「原教旨派」勢力高漲:

            從二十多年前,由教長柯梅尼所領導的回教「原教旨派」(Fundamentalist),推翻了伊朗君主專制政府以來,世界各回教國家的「原教旨派」勢力大增。迄今為止,阿富汗已成為另一個由「原教旨派」掌權的國家。近日來,他們不顧國際輿論的壓力,悍然炸毀千年古佛像的舉動,更令人矚目。其實在土耳其、埃及、阿爾及利亞和巴基斯坦等國,「原教旨派」由於受到民眾的擁護,已在政壇上成為舉足輕重的勢力。這是宗教熱潮的一個副作用。

2.  非洲的獨立宗教團體風起雲湧:

           單單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基督教圈子內,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就出現近萬個獨立的新教派,總人數達六、七千萬人以上。這些新興宗教團體,固然都有些基督教的色彩,但是在服裝、儀式及組織結構上,也有各別的特色。有些學者認為,這似乎與「後殖民主義」時期的民族自決運動有關。

3.      日本新興宗教蓬勃發展:

  在二次大戰前開始,日本就有些新興宗教團體出現,最有名而且人數最多的是「日蓮正宗」(又稱「創價學會」,曾創立「公明黨」)。二次大戰後,新興宗教團體出現更多,日本輿論界稱之為「新新宗教」。到了八十年代之後,熱潮不但未曾減弱,反而更加興旺。在這些被稱為「新新新宗教」之中,最惡名昭彰的乃是在東京地鐵施放毒氣彈的「歐姆真理教」。但是在他們數萬的信徒中,平均的教育水平,都在大專程度以上。幫這個教派研製毒氣彈的,還是幾位化學博士呢!

            4. 歐美「新紀元運動」方興未艾:

     「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是一種西方式包裝的印度教,相信輪迴轉世(但是只相信轉世為人,不會轉世為動物)。他們自認為不是宗教,只是一種「靈性」(Spirituality)修煉方法。他們成功地打入學校及公司裡面,以坐禪、默想的方式,教人如何自我提昇。

5.          台灣的佛教熱:

       在台灣,八十年代開始的宗教熱,以佛教及以佛、道混合型的新興宗教最為明顯。在正統佛教方面,以證嚴法師為核心的「慈濟功德會」,星雲法師為首的「佛光山」,及以聖嚴法師為主的「法鼓山」系統,並列為台灣佛教三大教團。他們從眾均號稱百萬以上,在社會及政壇上舉足輕重。至於八十年代才興起的一些新興宗教團體如清海無上師的「觀音法門」,盧勝彥的「真佛宗」也都有數十萬的信徒,而且不乏高級知識份子參與其中。聖嚴法師甚至宣稱,如今在台灣的佛教熱潮,是中國自唐朝以來所僅見的盛況。

II.   世紀末宗教熱潮的解析

      為何在二十世紀末會產生世界性的的宗教熱潮現象?這是值得反思的問題。因為這世界性的現象,不僅發生在文明程度較低的回教國家及非洲,也發生在高度文明國家。不僅是知識水平低的人受到感染,連高級知識份子也趨之若鶩。因此任何的解析,必須能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總的來說,我們大致上可以由幾個角度來探討:

1.    社會結構急速的變遷

    二次大戰後,全球急速地邁向都市化及工業化,尤其是文明程度較低的第三世界國家。而快速都市化及工業化的結果,導致原有社會中的親密人際關係產生疏離。所以道德崩潰、法治淪喪、家庭解體、治安惡化等等,都成為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造成民眾「危機意識」及「失落感」的高昇。在這樣的情況下,宗教團體(無論是傳統的或是新興的)往往能扮演一種新的社團功能,來取代原有的家族或鄉里關係,提供有穩定作用的歸屬感。這在南美洲的大都市及亞、非國家,都可以看見這種現象,也可能是這些地區宗教熱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舊的價值觀及信仰体系之崩解

    隨著傳統農業社會結構的解體,也往往導致傳統的道德及價值觀的崩解,造成社會危機,並間接促成多元主義及個人主義的興起。而且在舊價值、舊信仰的崩潰過程中,會形成短暫的信仰「真空狀態」。如果宗教團體能提供一套新的價值體系或世界觀,來替代原有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及信仰体系,就能吸引大批群眾。因此「亂世」常常是宗教發展的溫床,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這種例子是屢見不鮮的。最近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中國各地如火如荼的「基督教熱」,「氣功熱」,以及傳統佛教、民間信仰的復甦,有許多學者專家認為,或許可以歸因於過去中國十年文革「破四舊」後所間接造成的信仰危機。

3.    知識份子思維方式的改變

    然而上述兩種解釋,仍不足以用來說明為何在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歐美國家也有宗教熱潮。因為他們社會的轉型已經進行了兩百多年了,他們在二十世紀末,也並未遭遇到第三世界國家所面臨的快速工業化之衝擊。因此必然另有原因。曾有些學者指出,在文明高度發展的國家中,已經逐漸開始對自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來,對科學與理性盲目的崇拜進行深刻地反省,在哲學上這稱之為「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的興起。這種思潮與過去理性主義的觀念是大相逕庭的:

             理 性 時 代 思 維 方 式               後 現 代 思 維 方 式 

            強調絕對性的「二元主義」            強調包容性的「多元主義」

            堅持有「絕對真理」                  近乎放縱的「相對真理」

            高舉「理性」                            更重視「直覺」及「感覺」

            重視「科學」及實證主義            探索「宗教」及神祕經驗

 

    在這種新思潮中,人們開始意識到科學與理性的局限性,不再視之為探討真理的「唯一準繩」。相反地,人類的思想逐漸偏向於「多元主義」及「相對主義」;雖然不排斥理性,但是也開始接受直覺及感性的功能。因此在這些飽受科技文明薰陶的人士之中,也開始有人對神秘的主觀經驗(包括宗教)再度產生了興趣,因此對宗教信仰重新開始探索。這或許是先進國家宗教熱潮的主要原因。

III.              新興宗教的共通特質

            許多研究新興宗教的學者都指出,這些新興宗教與傳統世界性宗教(如佛教、回教、基督教等)有所區別,但是它們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特質,例如:

(1)      「綜攝化」(Syncretism)新興宗教往往強調各種宗教的「殊途同歸」,並企圖將許多不同的宗教揉雜在一起。但是通常他們都以當地的主流宗教為主体,再配搭一些其他宗教為輔。例如一貫道、清海無上師、法輪功等是以佛教為「外衣」,來自伊朗的巴哈教(Baha'i)則以回教為主体。

(2)      個人崇拜─新興宗教往往極為突出其領袖的魅力及神力,。例如觀音法門稱清海無上師為「現代佛」、「普救眾生的明師」、「聖母」;真佛宗則稱盧勝彥為「蓮生活佛」,甚至於以他的像做了個金身佛像,每天頂禮膜拜。法輪功對李洪志也是如此。

(3) 「現世利益」新興宗教強調現世利益,而傳統世界性宗教則偏重「終極關懷」。因此新興宗教多半追求健身、財富、名望、快樂。所以氣功都以健身為號召、新紀元運動則以快樂、財富為訴求等。

(4) 強調「靈異現象」新興宗教尋求神祕經驗,也強調各種「神通」及靈異現象。譬如氣功的「特異功能」;瑜珈術的「飛天」;真佛宗、觀音法門的「天眼通」、「天耳通」等。由於過去中國人對靈異現象篤信不疑,因此吸引力極大。

(5) 善用心理學的理論或技巧新興宗教善用催眠術、自我暗示及其他心理學技巧,來達到舒解心理壓力及說服群眾的目的。特別是新紀元運動常用此方法來證明他們有關前世、輪迴的教義,甚至用來做所謂的「前世治療法」。許多氣功大師的「帶功講座」,也有類似的效應。

IV.    人類追求宗教信仰的心態

        在這個世界性的的宗教熱潮中,各種宗教有何獨特性?如何加以分類?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基督教的聖經卻提供了一個簡明的分類,可以供參考。在基督教的聖經《哥林多前書》122-23節說:『猶太人要「神蹟」,希臘人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因此,從這個觀點來看,一般人尋求宗教的動機與心態,大致上可分為三類:

1. 要「神蹟」

     在尋求宗教(特別是民間信仰及新興宗教)的人當中,存有這種「求神蹟」心態的人可能最多。他們所關心的是現世的需要,而非未來永恆的歸宿。對這些人來說,「真理」並不重要,要緊的是靈驗。任何神明對他們而言,都只是像《阿拉丁神燈》故事中神燈裡的精靈一樣,法力無邊卻又有求必應。換句話說,神明提供各種服務(治病、消災、祈福等等),信眾則提供回報(蓋廟、供養、捐贈等等)。因此他們也多半有較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如果某個神明不靈,換個神拜就是了。然而對主要的世界性宗教而言,他們固然不排斥神蹟,卻不強調它。這也是世界性宗教與是民間信的主要差異。

2. 求「智慧」

     在這類宗教中,佛教禪宗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因為他們最強調追求「智慧」。禪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乃是「證得菩提」。「菩提」(Bodi)一詞即印度文的「智慧」之意。因此在許多正信的佛教徒中,他們並不看重神通,而強調對人生的「開悟」。而英文的「哲學」(Philosophy)一詞,即來自希臘文的「愛慕」(phileo)及「智慧」(sophia)二字。因此這種宗教的追尋者,偏重哲理方面的探索。目前中國大陸有許多所謂的「文化基督徒」,他們以純學術研究的心態,來探討基督教信仰,正反應出這種宗教探索的心態。

3. 傳「基督」

     相對的,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釘十字架的基督」。從人的角度來看,這是背乎常理的宗教:因為「釘十字架的基督」所代表的似乎是神的「無能」;而「神來到人間親自代人贖罪」的概念也似乎是「愚昧」的。然而這種二律背反的(paradoxial,或譯「吊詭性的」)「苦難神學」,卻是基督教信仰的精髓。因為「道成肉身」的基督,甘心自我受限、俯就卑微、捨身受死,所代表的是一種神聖的愛。失去這個信仰的中心點,基督教信仰就會一樣趨向於淺薄、世俗化、急功近利。所以基督教信仰的探索方式,不僅是哲理性的,更是實證性的。基督教信仰的目的,不應該是在急難中祈求神蹟式的解救,而是在苦難中願意去承擔、去体悟。這才是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性。

一般資訊

文萃選集

聯絡我們

網路連結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