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資訊

文萃選集

聯絡我們

網路連結及資源

文萃選集 - 人人參與的教會—理想與實際

莊祖鯤 牧師

(原載於2003年《北美華福》

 

人人參與事奉的教會,似乎是聖經中初期教會的模式。因此教會無論質與量,都能迅速地成長。譬如耶路撒冷教會,他們「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2:44-46)。可見他們信徒之間,不僅崇拜時在一起,連生活方面也是密切地互通有無,不分彼此。這種境界,似乎只應天上有!

又如安提阿教會,他們教會的建立,就是因為信徒們主動地傳福音,不僅向猶太人,也向說希臘文的外邦人(11:19-21)。所以在教會建立之後,才由耶路撒冷教會差派了第一位傳道人—巴拿巴—前來牧養。這與大多數北美的華人教會成立的過程很類似(也就是先有教會,才聘牧者)

教會參與事奉的統計

然而所有的教會牧者及領袖們,都知道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很大。由George Barna的一些統計和調查,我們可以知道美國一般教會的狀況是:

l          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會自願參加教會的各項事奉。

l          約有40%的人曾在過去向人分享過福音。

l          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參加團契或小組聚會。

l          只有30%的人參加成人主日學。

l          約有60%的人曾參與社區慈善救濟工作。

當然,華人信徒與美國信徒會有不同。因此上述統計,未必代表華人教會的現況。但是仍有值得借鏡之處。

許多人都知道教會有所謂的「20/80」現象,也就是說教會裡只有20%的人在做事,而且身兼數職,而其他80%的信徒,卻是坐享其成的。當然有的教會參與比例略高些,有些則更低。但是重要的是,信徒參與事奉比例偏低,是一般教會的通病。所以許多牧者都希望鼓勵弟兄姊妹多多參與事奉。然而在談到如何作以前,也要先消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迷思」(myths)

有關教會參與事奉的「迷思」

1.    理想的教會應該可以做到100%參與

       由於教會裡應該也有許多的慕道朋友(否則就沒有成長空間了),因此要達到100%參與度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一個教會能達到50-70%的參與度,就已經非常理想了。訂出一個高不可攀,又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會使同工們容易感到挫折,使士氣受到打擊,造成反效果。

2.    理想的教會應該人人都參與每一件事工

       每個信徒都應該「按恩賜事奉」,而不是每件工作都平均分配。如果要求每個人都參加個人佈道、都打電話關懷別人、都輪流帶查經、都輪流作菜、都….,結果一定是全軍覆沒,更沒有人敢參與事奉了。教會希望人人有參與事奉的機會,人人找到他事奉的崗位,但不是人人作同樣的事。理想的教會不會有太多人需要身兼數職,而是眾信徒各盡其能、彼此配搭。

3.    教會牧師應該身先士卒,參與每一件事工

有的教會要求牧師在每件事工上都要身先士卒,全力投入。因此他們期望牧師每週探訪三次,每主日講道、教主日學(當然還要有好料),要做公關,要作協談,最好還能清理廁所。其實牧師是教練,不是超級球星。要上陣打球的是信徒,而不是牧師(4:12)。牧師應該示範並且教導,但不是替信徒作所有的事工。可能牧師作越多,信徒參與度會更低。

提升教會事奉參與度的建議

如何提升信徒在事奉上的參與度?這是每個教會領袖的共同問題。依據我個人的淺見與經驗,有下列一些建議:

1.    提高信徒參與團契和小組的比例

在所有指標中,信徒參與團契或小組的比例,是首先必須提升的。目標應該訂在70-80%左右。因為期望信徒參與整個教會的事工,是比較不容易的。若參與團契或小組,信徒對教會的認同感會增加。同時以團契或小組為單元的關懷事工,也比較機動性,信徒更容易參與。有些事工,如佈道會或特別聚會,以團契或小組為單元來分工比較容易。因此,如果信徒參與團契或小組的比例提升了,整個教會參與事奉的比例也就提升了。

2.    提高信徒參與成人主日學的比例

信徒參與成人主日學的比例也應該提升,目標應該訂在50-60%左右。因為成人主日學是教導事工最重要的一環,是訓練同工的主要管道之一。要訓練信徒帶領查經、個人佈道、兒童事工,都可以藉著成人主日學來進行。因此鼓勵信徒參與成人主日學,一方面可以為教會將來的事奉儲備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信徒找到自己的恩賜。因此鼓勵信徒參與成人主日學,是另外一個提升教會參與事奉比例的途徑。

3.    擴大參與事奉的管道

有些教會的事奉訓練,有減低信徒參與的反效果。例如「三福」的個人談道訓練,會使人覺得傳福音是很「專業化」的訓練,因此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可以去傳福音。其實「友誼式佈道法」是更自然的方法,是人人可以用的。我們可以鼓勵人人傳福音,但是不需要人人接受「三福」訓練。這樣才能擴大事奉的管道,鼓勵更多的人參與。

一般資訊

文萃選集

聯絡我們

網路連結及資源